鍛煉科學原理?

精選
 
0.0
 
0.0 (0)

在求學、工作或者人生中的任何一段時間,我們都可能有陷入低潮或感覺倦怠的時候。也許是最近工作上意興闌珊,不再想追求卓越與績效,而是避免失敗或出糗就好;也許是某一陣子突然找不到人生意義,初衷與熱情似乎只能變成遙遠的夢想。

不只是在所謂的撞牆或倦怠期,自我激勵在任何時候都非常重要。那麼我們該如何在人生的這條路上隨時且適時地當自己的拉拉隊?

 

自我充能和激勵
我們先來談談「empowerment」這個字。因情境產生不同定義解釋,例如:賦權、授權、授能、充權、充能等。在管理學上的定義著重在「賦予權力」,意思是使之執行或控制相關事務;不過,我們現在要談的不是管理上的被動賦權,而是一種使個人充滿能量的「感覺」。

簡單的檢視一下你是否有這種充能感,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Virginia Tech)心理學教授Scott Geller說,其實只要以最近正在著手進行的計劃或工作,問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就可以得知:

1. 你可以做到嗎?(Can you do it?)

2. 這行得通嗎?(Will it work?)

3. 這一切值得嗎?(Is it worth it?)

如果以上問題的答案,你給了三個肯定的YES,根據研究顯示,我們可以大膽地說,你充滿能量,覺知能勝任那件在你心中有價值與意義的事務,而且你極可能是個能隨時自我激勵的人。

行為學派認為,打從出生開始,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因為我們想要行為所帶來的結果。Scott Geller利用四個C開頭的字,進一步解釋自我激勵的心理學。

 

I.能力(Competent)
在某件事上感到充滿能量,是一種肯定自我能力的感覺。就如同由美國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提出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概念,個人相信自己能夠達成某件目標或任務的能力,相信自己有時間、知識、受過相關訓練,能夠完成被賦予的工作,這時候的人們也會較有驅力去做出行動。

II.選擇(Choice)
如果一個人相信他/她有選擇,有自主權可以選擇怎麼做,他/她就會比較有動力。另外,Skinner在1971年的著作《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談到,人類的行為被覺知的結果所控制。換句話說,若人們感知到工作是為了得到好的結果,便不感覺到被控制;反之,如果人們意識到工作是在避免不好的結果,就會感覺被控制。

同樣被公司派去上課,成功尋求者(success seeker)會認為是在學習對自己有益的新知,便不容易感覺到這是來自公司給予的壓力。失敗迴避者(failure avoider)則認為去上課是為避免主管在年底考核給出低分,此種思維就會視其為公司加諸的負擔。

III.社群(Community)
當人們感到有他人的支持與連結,他們會比較快樂與有動力。雖然獨立自主是受到鼓勵的行為,但不可否認的是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依賴,「我們需要彼此,我們需要互相支持,我們需要社群意識。」Scott Geller說道。

VI:關懷(Care)
能夠為你的生命灌注熱情的最後一道秘密,也是將前三個C扣結在一塊的關鍵:關懷他人。我們可以幫助彼此,讓彼此感覺到自我激勵的力量,幫助他人看見自身足以勝任的能力,使之預見對自我產生正向影響的結果,並認知到眼前有許多選擇,最重要的是,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彼此扶持成長。

用户評論

目前沒有評論,就等您來發表高見了!
打分 (分数越高,评价越高)
評分
評論
提交評論後,您將可以上傳圖片等多媒體。
Cron Job Sta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