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人類身體的本能。我們的談吐語調、呼吸、器官與細胞的週期以及心跳,都擁有自然和諧的韻律。這些原始的「生物律動」是人類創作、欣賞音樂的基底,當我們不僅僅以耳朵接收或創作音樂,而進一步以身體參與音樂的高低起伏、快慢跌宕,你也許會發現,音樂與我們的生命原來「聲聲相依」。音樂結合生物體感、觸覺及心理的相關研究近年備受關注,許多跨界音樂創作者更以人類與音樂互動的關係為創作元素。音樂不僅僅是藝術領域的一環,也提供了身心調適與治療之用。本文將從人類的心跳講起,認識音樂與人體的種種美好連結。
人類的「節拍偏好」
2002 年比利時根特大學的 Dirk Moelants 的研究發現,人類的「節拍偏好」(Preferred Tempo)速度為 120 至 130bpm(BPM全稱為「beats per minute」,即每分鐘節拍速度) 1,像是走路、鼓掌皆是這個速度。同時,Moelants 統計了「1960 至 1990 年中最流行的七萬四千首歌曲」,其中最多的速度也落在 120 bpm,兩者不謀而合。
在 Moelants 之後,2016 年音樂串流公司 Spotify 統計了美國該年五至九月一萬首熱門歌曲,發現多數歌曲速度落在 70 至 180bpm,與一般人的安靜心率 60 至 100bpm 範圍十分接近,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萬首歌的拍速也以 120 至 130bpm 為大宗。
音樂與運動
音樂與運動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1911 年,當時的科學家就已發現自行車騎士在聽音樂的情境下,踩踏板的速度比平時快。3 2012 年,英國雪菲爾哈倫大學實驗顯示,若自行車騎士與背景音樂的韻律同步,相較沒聽音樂或是沒與音樂同步的騎士,耗氧量少了 7% 之多。在這樣的情境下,音樂就像身體的節拍器,穩住節奏並減少耗損體力。4
以上的實驗結果,都是源於聽覺神經元與運動神經元的直接連結。當我們接收聲音時,兩種神經元會互相牽動,使我們自然而然想跟著音樂擺動身體,這在對音樂毫無認知的嬰幼兒身上就可以看到,並非後天習得。
近年有氧舞蹈課程、韻律課程越來越熱門多元,健身房裡不是大聲放著動感音樂,就是人人一副耳機栽在自己的世界裡,「運動音樂」隨著人們對音樂調適身體韻律的認知漸漸成為音樂產業大熱門。Spotify 的〈Groove in the Heart〉計畫,就集結該年前一萬名熱門曲目,依速度排列為極輕、輕、適中、強、極強五個級別,讓使用者根據自己的運動型態搭配音樂(例如適中級音樂適合有氧,強度音樂助於激烈的短程周期式運動等)。只要輸入自己在該運動狀態下的最大心率,便能從中找到適合歌曲,編輯個人專屬的運動歌單。
聽莫札特不會變聰明,但聽音樂確實可以治療你我
我們身體對音樂本能性的連結與反應,使音樂成為了調適身心的利器,音樂治療的研究與應用越為普及,並常使用於心臟疾病治療。
例如美國醫療機構 Mayo Clinic 的團體 Healing Enhancement Program 與音樂家 Chip Davis 合作,鼓勵病患在手術過程與手術前後聆聽音樂。8柏克利音樂學院音樂治療系的 uzanne Hanser 及其團隊研究更證實音樂對於心臟疾病治療復原期間的身體與心理狀態有所幫助,可以穩定血壓、睡眠品質、舒緩壓力與焦慮。9
音樂不僅應用在病況控制,也可以協助病人親屬處理情緒。美國音樂治療師 Brian Schreck 曾與醫療中心暨小兒科醫院 Cincinnati Children’s 合作,替失去孩子的家人製作音樂,協助他們面對孩子離世的悲傷。Schreck 認為心跳聲是世上最美的聲音,而所有韻律都由此而生,因此他錄製病危孩童的心跳聲,根據心跳的節拍改編他們生前最喜歡的歌曲,讓親屬仍能感受、回憶與逝去親人的親密互動。
音樂的樣貌由你的心跳決定!
儘管我們每個感官接收到的訊息都由大腦的不同部位分別處理,但我們聽音樂當下接收到的視覺、觸覺甚至嗅覺,卻可以影響我們對音樂的感受。Luciano Bernardi 與他的團隊在 2011 年研究發現,不僅音樂引起的情緒會造成心血管運動的改變,音樂對心血管的生理影響也會改變我們的情緒。6因此不僅文化、時空背景會影響人對音樂的感受,人的身心狀態也會。同一首曲子,不只一百個人聆聽會有一百種感受,一個人聽一百次也可能次次感受不同。
音樂沒有絕對,心跳也是:音樂與醫療聯手讓心律不整不再難以理解
穩定的節奏使我們得以跟上音樂的韻律,但有時來點不規律,也充滿驚喜。2017 年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王后學院教授 Elaine Chew 與她的團隊進行了一項計畫〈Arrhythmia Suite〉,收錄了不同心律不整的心電圖數據做為節拍依據,再尋找有相似節奏的音樂,並將音樂調整成與對應心跳節拍完全相同的歌曲。11最後這個計畫集結成一系列的鋼琴曲目,例如 Larsen〈Penta Metrius〉便被改編成〈Mixed Meters〉;Piazzolla〈The Grand Tango〉也變成了〈III Tango〉。其實 Chew 自己也有心律不整,她與心臟專科醫生希望藉此計畫認識更多心律不整的情狀,並透過曲子改編的對比,幫助病患及家屬認識這個疾病,進而有益於醫生判定病情的不同階段,制定療程。
出生之前,我們從心跳開始認知世界;出生之後,我們從心跳開始認知音樂,甚至創作音樂。原始的「生物律動」使我們天生就能與音樂連結。因此,我們除了能利用音樂調適身心,也能透過音樂更深刻地傳遞彼此的話語、情感、記憶,與人同理、共感。